![](https://divorce-care-tw.org/news/wp-content/uploads/2024/12/cropyotakapIMG_1856.jpg)
每次和小涵見面,她都會刻意用長袖遮住手臂。我曾以為她只是怕曬,但某天,她袖口滑下來的瞬間,我看到了幾道青紫的痕跡。「這是……?」我試探性地問。她慌忙拉回袖子,勉強笑著說:「沒什麼,只是不小心撞到。」但那一刻,她閃爍的眼神,早已洩露了一切。
家暴問題不僅存在於電視劇裡,也真實地發生在我們身邊。而令人心痛的是,許多受害者選擇隱忍,而非尋求幫助。這背後究竟有什麼原因?讓我們一起剖析,看看這些隱藏在沉默中的故事。
家暴受害者為什麼害怕離開?
在許多案例中,家暴受害者會選擇留在暴力的環境中,並非她們不知道暴力的傷害,而是害怕離開會讓情況變得更糟。施暴者常常用恐嚇的方式控制對方,例如威脅「如果妳敢離開,我就找妳家人算帳」或者「妳走了,我就讓妳永遠見不到孩子」。這些話語成為受害者的心理枷鎖,讓她們深信離開後的生活可能更加危險。
另外,經濟因素也是受害者害怕離開的重要原因。許多家暴者會控制家庭財務,讓受害者處於經濟依賴的狀態。受害者可能會想:「如果我走了,連生活費都沒有,又該怎麼辦?」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,母親通常會擔心無法提供孩子穩定的生活,最終選擇留下。
害怕被孤立也是一個常見的原因。許多家暴者在控制對方時,會刻意讓她們與外界斷聯,例如禁止她們與朋友見面,或不讓她們有自己的社交圈。長期下來,受害者會覺得自己孤立無援,沒有退路,只能繼續忍耐。
家暴是一種PUA嗎?
除了施暴者的控制,來自社會與家庭的壓力也是讓受害者選擇隱忍的重要因素。在傳統文化中,婚姻常被視為女性的終身責任,離婚則會被認為是一種失敗。這種觀念讓受害者不敢離婚,害怕被家人、朋友甚至整個社會嘲笑或批評。
受害者如果向家人求助,也可能遭遇冷漠或不被理解的回應。例如,有些人會對受害者說: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,日子還是得過下去。」這些話語無形中否定了受害者的痛苦,甚至暗示家暴只是生活的一部分,應該學會忍耐。
社會的輿論也對受害者造成了壓力。例如,當家暴事件被曝光時,往往會有人問:「為什麼她不早點離開?」這種質疑忽略了受害者所面臨的複雜處境,反而加深她們的自我懷疑與羞恥感,讓她們更不敢主動尋求幫助。
被家暴的人為什麼要隱忍?
心理層面的影響常常是最難察覺的。許多家暴受害者會經歷所謂的「習得性無助」,這是一種因長期受控制或虐待而產生的心理狀態。簡單來說,受害者可能覺得「無論我怎麼努力,都改變不了現狀」,於是選擇被動接受。
自尊心的受損也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因素。長期的暴力和羞辱,會讓受害者覺得自己毫無價值,甚至認為「這一切是我自找的」。小美曾告訴我:「他說我笨、我醜,我也真的覺得自己配不上更好的生活。」
情感上的依賴也是讓受害者隱忍的原因之一。家暴關係往往伴隨著「暴力—安撫—暴力」的循環。施暴者在施暴後,可能會懺悔並哄騙受害者,例如承諾「我下次不會再這樣了」,或者表現出極度的關心。受害者可能會因為這些短暫的溫情而選擇原諒,甚至開始相信施暴者真的會改變。
常見問答
Q. 家暴是不是只包括肢體暴力?
A. 不,只要是讓人感到害怕、羞辱或控制的行為,都可以被視為家暴,例如語言暴力、經濟控制甚至是冷暴力。
Q. 為什麼受害者不報警?
A. 許多受害者害怕報警後沒有實質幫助,甚至可能激怒施暴者,讓情況更糟。另外,有些人對法律程序不熟悉,也會因此猶豫不決。
Q. 長期隱忍會對受害者有什麼影響?
A. 長期隱忍可能導致受害者出現心理創傷,例如焦慮、抑鬱,甚至創傷後壓力症候群(PTSD),對生活與健康造成極大影響。
Q. 家暴者是不是天生如此?
A. 不是。家暴行為通常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,例如成長經驗、心理狀態或社會環境的影響。
Q. 如果沒有直接證據,家暴受害者該怎麼維護自己的權益?
A. 受害者可以通過記錄受害經歷、保留醫療記錄或尋求社會服務機構的支持來補強自己的證據。
隱忍家暴並不是受害者的選擇,而是多種因素交織下的無奈結果。無論是出於恐懼、壓力還是心理上的依賴,這些都不應成為讓暴力繼續發生的理由。如果你或你身邊的人正面臨這樣的困境,請不要害怕尋求幫助。您可以加我們官方LINE免費諮詢,了解如何解決婚姻問題,為自己找到走出暴力陰影的第一步。